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陷入猜疑误区的人活得很累的。如果猜疑发生在朋友之间,会破坏纯真的友谊,发生在恋人之间,会妨碍感情的发展,发生在同事之间,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猜疑别人也是在怀疑自己。猜疑也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
(资料图片)
过分的猜疑极其容易转换为精神病态,猜疑也会产生很多痛苦的细胞,使我们长夜难眠,因此,化解那些不必要的猜疑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信自己。
正常的人是无法摆脱猜疑的,良好心态的猜疑能够使我们保持高贵的理智,而狭隘的猜疑却使我们丧失信心和斗志。
把猜疑的心窗打开,让黎明的阳光照进来,这才是猜疑释放后产生出来的真正力量。
猜疑会让人心性大乱
猜疑是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地做出他人不利于自己的判断。当人希望了解事实真相而又没有恰当的依据时,往往会猜测、怀疑,有时还会在猜测、怀疑的基础上产生对他人的偏见。在恋人、夫妻的关系中,猜测心理十分常见。猜疑会使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分道扬镳,使朋友隔阂,使夫妻反目,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误区,猜疑的人也会因其猜疑影响人际交往,影响生活幸福。
猜疑的实质是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猜疑者不从他人的行为表现中得出判断,而是认为他人表里不一,有所隐蔽,对自己可能有所欺骗,因而对他人反复考察,希望证实自己的疑心。但在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难以查证的,于是猜疑者就更有理由去怀疑。
猜疑对人的心理效应,是给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让人觉得他人是不可靠、有问题的。
猜疑是破坏性极强的毒素
有这样一个寓言:
从前一个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斧头,再看那个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儿也不像偷斧者。
丢斧子的人一开始就把自己引进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现实生活中的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古人云: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那些不自信的人总以为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算计自己。这些莫须有的想法让他们陷入猜疑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情感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这种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的思想,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又何尝不是在作茧自缚呢?
“疑人偷斧”讽刺了那种疑心重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毫无根据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了可疑的色彩,也就是“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隘,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依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分析深藏的动机和目的,如看到别的同学悄悄议论就会疑心在说自己的坏话,见别人学习过于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图。好猜疑的人最终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结果还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的信任,挫伤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对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为此,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入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到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同时,在我所讲的”让天下没有难处的关系“课程中,6号的曹操也是疑惑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是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对他人对自己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的人际关系。
戒除猜疑的毛病
在人群中,生性多疑的6号性格很多,经常对人抱有防范之心,他们认为,一旦被人盗取了自己的思想并加以评判,那就会和自己对抗或者在工作中加害自己。也就是说,他们对别人总是抱着戒备、恐惧的心理。所以,他们从不敢相信别人,也不愿与他人分享某些积极的成果,更不敢委任别人担当重任,凡事都要自己控制,这样他们才会放心。
其实,这种人是心地简单、头脑僵化的孤独者。无端猜疑和防范别人的结果,必将使自己也失去了支持和帮助,这就等于自己阻住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第一,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拓宽胸怀,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
第二,摆脱错误思维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的束缚,走出先入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第四,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果。因此,当听到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上当受骗。
第五,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产生了猜疑心,你可以有所警惕,但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猜疑有道理时,你因为做好了准备而免受其害,而当这种猜疑毫无道理时,就可以避免误会好人。
猜疑好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为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者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妒忌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同学、朋友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
希望朋友们能拨开心头的疑云,摘下有色眼镜,将爱和信任传递给别人,这样才能拥有朋友,获得快乐,幸福的生活。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